- 06-27木地板选购七大指南助您选购无忧
- 06-27实木地板平日里做好哪些防护
- 06-19地板企业应以口碑营销为营销重点
- 06-07木地板装饰让内心平静
- 06-072013年进口环保地板渐流行
- 06-03劣质印花地板扰乱市场秩序
- 06-03实木地板六大潜规则 防范假货冒牌
- 06-03木地板保养避开7种劲敌
旧衣服回收调查高门槛低价困局待解
发布时间:2012-11-24 22:35:41 点击:73 次
“衣服旧了、小了、瘦了,不能穿了,不喜欢了,扔吧,舍不得,送人?太寒酸,留着没地方放,想学网上自己把旧衣服DIY下,又没那创意……”一到换季,家住河北区王串场的高婕就会面对一大柜子快要溢出来的衣服犯愁。记者随机调查也发现,类似的烦恼不光困扰她一个人,超过八成人对旧衣物的合理处置表示“一筹莫展”。
丰衣、有余,原本是生活富足条件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如今却为大家提出了一个处置难题:大家都怎么处理自己旧衣服?哪里才是旧衣物的好归宿?怎样才能物尽其用?
难题1
旧衣捐赠:无的放矢 善心遇尴尬
“捐赠灾区。”
“我喜欢自己DIY,不穿的衣服基本用来DIY了,效果还算不错,一件衣服等于两件。”
“用旧衣服换东西。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附近居住的赵大爷,每天上午收旧衣服,可以换脸盆等日用品。”
“卖废品的时候送给收废品的,如果不要钱,他们也是很乐意拿走给老家的亲戚们穿的。”
在受访人群将举出的处理方法中,把衣服捐给真正需要的贫困、弱势、受灾人群,继续“发挥余热”,无疑是实现旧衣价值的最佳途径。记者调查发现,这也是市民首选的处理方式,超过七成的受访市民希望捐出自己的闲置衣服,为公益事业略尽绵力。但据了解,目前本市并没有一个畅通的捐赠渠道,是去哪里捐、怎么捐?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遭遇渠道“拥堵”,民间爱心遭遇尴尬。
“原来我们居住的小区居委会不定期地接受旧衣物的捐赠,最早是只收秋冬装,后来就只要新棉被、新衣服了,就这也不常有。别说夏装,现在冬装想捐也没有地方捐去啊。”市民梁阿姨向记者反映的这种情况在各街道普遍存在。
记者走访各区民政、慈善、工会等部门和组织,对方也均表示,从几年前就已经不再接受市民捐赠的旧衣服了。“以前偏远农村对旧衣服需求量较大,但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在外打工年轻人淘汰下的衣服足够留守老人穿了。甚至不少条件好的农村,农村人自己都没有办法处理他们的旧衣服。”
和平区慈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衣物类捐赠需求的大幅萎缩是原因的一方面。而旧衣物来源复杂,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理、检验合格后,才可以分发给需要救助的群众,这一过程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论是消毒、检验设备还是用来接受和储存旧衣物的仓库,都是让各方对市民零散捐赠旧衣物“敬谢不敏”的主要原因。“除非上面号召,我们并不鼓励市民随时来捐赠被褥衣物,实在没有人手处理,也没有地方安置。”
居委会没有办法接受,那么把保存完好的旧衣服捐赠到各区的爱心超市是否可行?河北区月牙河街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该街道设立的爱心超市筹集物品以新购置的学习文具和冬季被褥为主,还有少量餐锅、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物品均为区域内爱心人士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所捐助。他表示,从往年的情况看,社区群众对捐助旧衣物的热情较高,但近年来已很少接受旧衣物的捐助方式,主要是由于捐出的衣物款式种类繁多,且多为穿过一段时间甚至多年的旧衣服,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难免会出现各种细菌聚集或相互传染的情况。每次收集整理上来的大批捐赠衣物,工作人员都会逐一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所有衣物的干净整洁,防止出现病菌传染的情况,但也由此产生较高的处理成本,给超市运转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尽量鼓励爱心人士和单位以捐助新购置物品和钱款为主。
[应对之策]
民间捐助 网上义卖
捐衣服本来就是随手做公益,只接受新衣捐赠的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把目光投向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自主选择捐赠对象,直接邮寄到对手手中。
在百度旧衣吧,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归纳公布了全国各地需要衣物捐赠的地址。针对网络募捐的信用度问题,旧衣吧公告称2012年起不再接受以个人为接收人的地址申请,原则上不再接受民间公益团队(无法定部门注册)为接收人地址的申请,并有志愿者常年对特定区域及捐助地址进行走访,对无效地址随时剔除更新。
汶川地震时,在一家大型门户网站做版主的陈雨辰在论坛里发起了一场网上义卖,网友们拿出自己喜欢的衣服标价出售,把收入捐到公布的公共账户里,并把义卖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了市慈善协会。她表示,在保证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这种义卖的方法既让闲置衣服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找到了合适的主人,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益的目标,可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她也相信,只要监督到位,网络公益可以再旧衣捐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难题2
旧衣回收:低价高门槛困局待化解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料显示,即使破损、无穿用价值的旧衣物,根据棉麻、动物毛、化纤等原料的不同分开进行纤维化处理,可成为棉纱、填絮材料、无纺布和树脂填料等工业原料:比如破旧毛衣和呢料服撕碎开松后的毛纤维较长,可以直接纺纱织成粗纺面料、编织毛衣裤,如果经过纺纱再加工处理,还能成为毛毯、桌布、家具镶嵌面料;旧化纤面料可加工成无纺布,做成鞋帽衬里、环保购物袋或者蔬菜大棚的覆盖膜等,而废旧的锦纶纺织品经造粒后主要应用于工程塑料,如拉链、纽扣等各类配件。
尽管旧衣物再加工利用后用途广,资源利用率高,但记者遍寻本市各大院校、研究所发现,目前本市并没有研究这方面课题的专家,在物资回收方面,由于再加工技术要求较高,处理起来工序也很麻烦,废旧衣物回收利用也是一个盲点。
“旧衣服太占空间,送人也基本没人要,也很少看到有人来收购,所以我大多数时候是将旧衣服分类打包放在垃圾箱边上。只要有人拿走了,就说明这些衣服对于某些人时被需要的。”由于不知道哪里回收旧衣物,郑女士经常悄悄地将家里的旧衣服放在垃圾箱附近“反正每次回来的时候都被人拿走了,总比扔掉强。”。
和郑女士一样,许多市民家里也都或多或少地堆有旧衣服,而不少旧衣服的最终归宿就是垃圾堆。由于很多地区并未彻底实行垃圾分类,废旧衣物一旦被扔进垃圾桶受到污染或弄脏,便只有混入生活垃圾一并送往垃圾场填埋或焚烧。这显然会给城市垃圾处理增加负担。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那些收购废品旧货的流动三轮车上,亮出的“收购范围”牌子上,旧电器、废报纸、金属、塑料是最受欢迎的回收物,很难见到“旧衣物”的身影。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收旧货的人员,仅有1人勉强表示可以回收旧衣物。
“有时看到并不破旧的衣服,都想捡起来。”河西区环卫工人张昊说,单单她的保洁车每天就会运走十几袋衣服。“有时拿回来和队里的同事一起挑挑,有好的、能穿的就留下。实在太糟的也就直接扔了。”张大姐悄悄地告诉记者,“也有来收购的,一般不论款式、衣料和新旧程度,都按每公斤0.2-0.4元的价格称重论价。很多人嫌价格低‘懒得卖’,听说是绞碎了做床垫什么的,我们怕是做黑心棉的,也不敢给。也有好一点的品牌衣服0.3元一件,一般的0.1元一件,也不知道是不是买回去按新衣服高价倒卖出去。这哪能给啊,不是坑人吗!”
[应对之策]
鼓励孩子从小穿旧衣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与其让旧衣服一扔了之,不如转变观念,像图书漂流瓶一样,让衣服“流转”起来,充分发挥“余热”。家住河西区梧桐公寓的孙洁是位全职太太,家里宝宝刚满两周岁,不久前她又从以前的同事、朋友那里搜罗来了两大箱孩子穿过的旧衣服,重新清洗晾晒准备给孩子穿。“旧衣服最好了,孩子穿过的衣服,经过反复的洗晒,无丝毫甲醛之忧,既柔软又环保。”孙洁的老公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收入丰厚,但孙洁和老公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让孩子穿旧衣。
“我觉得从小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就得从吃穿这样的小事开始,穿旧衣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孙洁说,同事的孩子从小穿的都是名牌。可孩子长得快,再好的衣服,也不过穿一个季度或一年。给孩子穿其他孩子穿过的旧衣服,不仅节约、低碳,更不用担心甲醛的袭击。“我告诉宝宝,穿姐姐哥哥穿过的旧衣服,就像老师教导他不乱扔垃圾的行为一样,是美德也是公德,让他以穿旧衣服为荣。”
“我家小孩的很多衣服都是亲戚朋友给的旧衣服。等她长大了,我要告诉她曾经的这个过程。妈妈不是小气,我们这是不浪费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着亲情、友情。我希望她以后能学会分享,不求虚荣,不浪费,并且知道感恩。所以对我们来说旧衣服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岁小朋友张浩然的妈妈说。
难题3
旧衣翻新:前景很美好 创意在路上
去年的衣服,没穿几次款式已经过时了;还挺新的衣服,胖了,瘦了,穿不了了,怎么办?“一件几百上千元的新装一季之后就会落伍,丢了多可惜。而在裁缝店只要花少许钱就可以改成时下最流行的新装。”记者走访了河北、南开、河西几家轻纺城发现,不少小缝衣店新添了改衣业务,经过裁缝巧手修改,过时的服装变得新潮时尚。
在广东路布料市场内,市民刘女士正拿着一件长款大衣和店主沟通改衣服的要求,她打算把大衣改短,袖子则改成七分袖。“我觉得改过的衣服更好看,也更合身,加点装饰还能避免和别人‘撞衫’。”记者调查发现,改衣店收费在几十至数百元不等,通常改皮衣要求的技术含量较高,也是最贵的,往往高达三百多元;整衣改肥瘦因为工程大,价格也不低。而那些不用“伤筋动骨”的改兜、收腰、加装饰、改长短等项目收费在百元之内,最受欢迎。与重新购置新装的花费比起来就便宜了很多,而且很多旧衣服的面料都很不错,经过重新剪裁、修饰,既让这些资源得到再次利用,又有新衣服穿。
“现在人加工服装的少了,修衣改衣的多了。”店主李女士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店里一天能接十多个活儿,比平时多了不少:“一件过时的衣服可以改款式、大小、长短,再搭配点配件,只要几十至数百元就有一件新衣服了,很划算。还有就是现在不少人都讲求个性,改衣服可以自己作主,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同过去不同,现代人对“缝缝补补”的需求,除了简单的裁短、缲边儿,还要求让自己变得更时尚。现在靠纯定做加工服装的消费群体少了,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对以买衣服为主的年轻人来说,花百十来块钱就可以让旧衣翻新,天天都有新衣服穿,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旧衣“二次改造”的市场很广阔。李大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没想到改衣服的生意还真不错,正在考虑把自己的店“转型”为以修衣改衣为主的“改衣店”。
不过,对此泼冷水的也不少。从事裁缝二十多年的高女士告诉记者,改衣店看上去与普通缝纫店没有太大区别,可是除了对裁剪和缝纫质量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很高的审美眼光和设计水平。一件衣服的改动在工艺和技术上并不简单,一剪刀下去差之毫厘就会破坏衣服的效果。“现在的改衣服务多数都是提供拆改、裁短这类的简单劳动,实际上改好一件衣服需要重新打板,并不比新做一件衣服省力甚至更费功夫,但往往低价利薄,又没有布料上的利润补充,很难支撑店铺运营。”记者走访也发现,目前本市提供的改衣服务多数停留在一些简单项目上,创意和设计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改衣需求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商家服务水平和原创能力的提高已经提上日程。
丰衣、有余,原本是生活富足条件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如今却为大家提出了一个处置难题:大家都怎么处理自己旧衣服?哪里才是旧衣物的好归宿?怎样才能物尽其用?
难题1
旧衣捐赠:无的放矢 善心遇尴尬
“捐赠灾区。”
“我喜欢自己DIY,不穿的衣服基本用来DIY了,效果还算不错,一件衣服等于两件。”
“用旧衣服换东西。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附近居住的赵大爷,每天上午收旧衣服,可以换脸盆等日用品。”
“卖废品的时候送给收废品的,如果不要钱,他们也是很乐意拿走给老家的亲戚们穿的。”
在受访人群将举出的处理方法中,把衣服捐给真正需要的贫困、弱势、受灾人群,继续“发挥余热”,无疑是实现旧衣价值的最佳途径。记者调查发现,这也是市民首选的处理方式,超过七成的受访市民希望捐出自己的闲置衣服,为公益事业略尽绵力。但据了解,目前本市并没有一个畅通的捐赠渠道,是去哪里捐、怎么捐?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遭遇渠道“拥堵”,民间爱心遭遇尴尬。
“原来我们居住的小区居委会不定期地接受旧衣物的捐赠,最早是只收秋冬装,后来就只要新棉被、新衣服了,就这也不常有。别说夏装,现在冬装想捐也没有地方捐去啊。”市民梁阿姨向记者反映的这种情况在各街道普遍存在。
记者走访各区民政、慈善、工会等部门和组织,对方也均表示,从几年前就已经不再接受市民捐赠的旧衣服了。“以前偏远农村对旧衣服需求量较大,但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在外打工年轻人淘汰下的衣服足够留守老人穿了。甚至不少条件好的农村,农村人自己都没有办法处理他们的旧衣服。”
和平区慈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衣物类捐赠需求的大幅萎缩是原因的一方面。而旧衣物来源复杂,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理、检验合格后,才可以分发给需要救助的群众,这一过程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论是消毒、检验设备还是用来接受和储存旧衣物的仓库,都是让各方对市民零散捐赠旧衣物“敬谢不敏”的主要原因。“除非上面号召,我们并不鼓励市民随时来捐赠被褥衣物,实在没有人手处理,也没有地方安置。”
居委会没有办法接受,那么把保存完好的旧衣服捐赠到各区的爱心超市是否可行?河北区月牙河街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该街道设立的爱心超市筹集物品以新购置的学习文具和冬季被褥为主,还有少量餐锅、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物品均为区域内爱心人士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所捐助。他表示,从往年的情况看,社区群众对捐助旧衣物的热情较高,但近年来已很少接受旧衣物的捐助方式,主要是由于捐出的衣物款式种类繁多,且多为穿过一段时间甚至多年的旧衣服,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难免会出现各种细菌聚集或相互传染的情况。每次收集整理上来的大批捐赠衣物,工作人员都会逐一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所有衣物的干净整洁,防止出现病菌传染的情况,但也由此产生较高的处理成本,给超市运转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尽量鼓励爱心人士和单位以捐助新购置物品和钱款为主。
[应对之策]
民间捐助 网上义卖
捐衣服本来就是随手做公益,只接受新衣捐赠的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把目光投向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自主选择捐赠对象,直接邮寄到对手手中。
在百度旧衣吧,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归纳公布了全国各地需要衣物捐赠的地址。针对网络募捐的信用度问题,旧衣吧公告称2012年起不再接受以个人为接收人的地址申请,原则上不再接受民间公益团队(无法定部门注册)为接收人地址的申请,并有志愿者常年对特定区域及捐助地址进行走访,对无效地址随时剔除更新。
汶川地震时,在一家大型门户网站做版主的陈雨辰在论坛里发起了一场网上义卖,网友们拿出自己喜欢的衣服标价出售,把收入捐到公布的公共账户里,并把义卖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了市慈善协会。她表示,在保证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这种义卖的方法既让闲置衣服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找到了合适的主人,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益的目标,可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她也相信,只要监督到位,网络公益可以再旧衣捐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难题2
旧衣回收:低价高门槛困局待化解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料显示,即使破损、无穿用价值的旧衣物,根据棉麻、动物毛、化纤等原料的不同分开进行纤维化处理,可成为棉纱、填絮材料、无纺布和树脂填料等工业原料:比如破旧毛衣和呢料服撕碎开松后的毛纤维较长,可以直接纺纱织成粗纺面料、编织毛衣裤,如果经过纺纱再加工处理,还能成为毛毯、桌布、家具镶嵌面料;旧化纤面料可加工成无纺布,做成鞋帽衬里、环保购物袋或者蔬菜大棚的覆盖膜等,而废旧的锦纶纺织品经造粒后主要应用于工程塑料,如拉链、纽扣等各类配件。
尽管旧衣物再加工利用后用途广,资源利用率高,但记者遍寻本市各大院校、研究所发现,目前本市并没有研究这方面课题的专家,在物资回收方面,由于再加工技术要求较高,处理起来工序也很麻烦,废旧衣物回收利用也是一个盲点。
“旧衣服太占空间,送人也基本没人要,也很少看到有人来收购,所以我大多数时候是将旧衣服分类打包放在垃圾箱边上。只要有人拿走了,就说明这些衣服对于某些人时被需要的。”由于不知道哪里回收旧衣物,郑女士经常悄悄地将家里的旧衣服放在垃圾箱附近“反正每次回来的时候都被人拿走了,总比扔掉强。”。
和郑女士一样,许多市民家里也都或多或少地堆有旧衣服,而不少旧衣服的最终归宿就是垃圾堆。由于很多地区并未彻底实行垃圾分类,废旧衣物一旦被扔进垃圾桶受到污染或弄脏,便只有混入生活垃圾一并送往垃圾场填埋或焚烧。这显然会给城市垃圾处理增加负担。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那些收购废品旧货的流动三轮车上,亮出的“收购范围”牌子上,旧电器、废报纸、金属、塑料是最受欢迎的回收物,很难见到“旧衣物”的身影。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收旧货的人员,仅有1人勉强表示可以回收旧衣物。
“有时看到并不破旧的衣服,都想捡起来。”河西区环卫工人张昊说,单单她的保洁车每天就会运走十几袋衣服。“有时拿回来和队里的同事一起挑挑,有好的、能穿的就留下。实在太糟的也就直接扔了。”张大姐悄悄地告诉记者,“也有来收购的,一般不论款式、衣料和新旧程度,都按每公斤0.2-0.4元的价格称重论价。很多人嫌价格低‘懒得卖’,听说是绞碎了做床垫什么的,我们怕是做黑心棉的,也不敢给。也有好一点的品牌衣服0.3元一件,一般的0.1元一件,也不知道是不是买回去按新衣服高价倒卖出去。这哪能给啊,不是坑人吗!”
[应对之策]
鼓励孩子从小穿旧衣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与其让旧衣服一扔了之,不如转变观念,像图书漂流瓶一样,让衣服“流转”起来,充分发挥“余热”。家住河西区梧桐公寓的孙洁是位全职太太,家里宝宝刚满两周岁,不久前她又从以前的同事、朋友那里搜罗来了两大箱孩子穿过的旧衣服,重新清洗晾晒准备给孩子穿。“旧衣服最好了,孩子穿过的衣服,经过反复的洗晒,无丝毫甲醛之忧,既柔软又环保。”孙洁的老公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收入丰厚,但孙洁和老公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让孩子穿旧衣。
“我觉得从小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就得从吃穿这样的小事开始,穿旧衣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孙洁说,同事的孩子从小穿的都是名牌。可孩子长得快,再好的衣服,也不过穿一个季度或一年。给孩子穿其他孩子穿过的旧衣服,不仅节约、低碳,更不用担心甲醛的袭击。“我告诉宝宝,穿姐姐哥哥穿过的旧衣服,就像老师教导他不乱扔垃圾的行为一样,是美德也是公德,让他以穿旧衣服为荣。”
“我家小孩的很多衣服都是亲戚朋友给的旧衣服。等她长大了,我要告诉她曾经的这个过程。妈妈不是小气,我们这是不浪费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着亲情、友情。我希望她以后能学会分享,不求虚荣,不浪费,并且知道感恩。所以对我们来说旧衣服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岁小朋友张浩然的妈妈说。
难题3
旧衣翻新:前景很美好 创意在路上
去年的衣服,没穿几次款式已经过时了;还挺新的衣服,胖了,瘦了,穿不了了,怎么办?“一件几百上千元的新装一季之后就会落伍,丢了多可惜。而在裁缝店只要花少许钱就可以改成时下最流行的新装。”记者走访了河北、南开、河西几家轻纺城发现,不少小缝衣店新添了改衣业务,经过裁缝巧手修改,过时的服装变得新潮时尚。
在广东路布料市场内,市民刘女士正拿着一件长款大衣和店主沟通改衣服的要求,她打算把大衣改短,袖子则改成七分袖。“我觉得改过的衣服更好看,也更合身,加点装饰还能避免和别人‘撞衫’。”记者调查发现,改衣店收费在几十至数百元不等,通常改皮衣要求的技术含量较高,也是最贵的,往往高达三百多元;整衣改肥瘦因为工程大,价格也不低。而那些不用“伤筋动骨”的改兜、收腰、加装饰、改长短等项目收费在百元之内,最受欢迎。与重新购置新装的花费比起来就便宜了很多,而且很多旧衣服的面料都很不错,经过重新剪裁、修饰,既让这些资源得到再次利用,又有新衣服穿。
“现在人加工服装的少了,修衣改衣的多了。”店主李女士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店里一天能接十多个活儿,比平时多了不少:“一件过时的衣服可以改款式、大小、长短,再搭配点配件,只要几十至数百元就有一件新衣服了,很划算。还有就是现在不少人都讲求个性,改衣服可以自己作主,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同过去不同,现代人对“缝缝补补”的需求,除了简单的裁短、缲边儿,还要求让自己变得更时尚。现在靠纯定做加工服装的消费群体少了,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对以买衣服为主的年轻人来说,花百十来块钱就可以让旧衣翻新,天天都有新衣服穿,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旧衣“二次改造”的市场很广阔。李大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没想到改衣服的生意还真不错,正在考虑把自己的店“转型”为以修衣改衣为主的“改衣店”。
不过,对此泼冷水的也不少。从事裁缝二十多年的高女士告诉记者,改衣店看上去与普通缝纫店没有太大区别,可是除了对裁剪和缝纫质量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很高的审美眼光和设计水平。一件衣服的改动在工艺和技术上并不简单,一剪刀下去差之毫厘就会破坏衣服的效果。“现在的改衣服务多数都是提供拆改、裁短这类的简单劳动,实际上改好一件衣服需要重新打板,并不比新做一件衣服省力甚至更费功夫,但往往低价利薄,又没有布料上的利润补充,很难支撑店铺运营。”记者走访也发现,目前本市提供的改衣服务多数停留在一些简单项目上,创意和设计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改衣需求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商家服务水平和原创能力的提高已经提上日程。